原標題:上下遊產業協同鍛造北京“芯”實力

本報記者 孫傑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遭遇“鎖喉”之痛,產品年進口額近年來一直保持在2000億美元以上,遠超石油進口,尤其通用CPU、存儲器等關鍵核心產品基本依賴進口。正因為如此,集成電路被列為國家戰略性產業,也被列入北京扶持發展的十大高精尖產業。

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形成了 “北(海澱)設計,南(亦莊)製造”的集成電路產業空間布局,積累了一定的“家底兒”。上月底出台的《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要在該領域執行以先進製造為核心的全產業鏈聯動協同發展方針。以中芯北方、北方華創、集創北方為代表的一批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正緊密合作,協同鍛造北京集成電路產業的“芯”實力。

投入多年

攢下國產芯片“家底兒”

智能手機、空氣淨化器、移動WiFi、高清電視、智能攝像頭、聲控燈……所有這些讓你生活便利的智能設備都離不開芯片。而一顆隻有幾毫米寬的芯片上,有著肉眼看不到的驚人複雜度——層層密布的晶體管和電路如果排成一根直線,有數百米長,生產線對加工設備的嚴苛要求可想而知。

中芯國際位於亦莊開發區文昌大道18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早在2004年,中芯國際就在亦莊建成北京廠,投產了內地首條12寸芯片生產線。

2012年,中芯國際又與北京市共同投資設立中芯北京二期項目,即中芯北方,項目包括2條產能各為3.5萬片的生產線。如今,這裏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製造的重要產業基地。

記者日前在已投產的二期項目看到,2.8萬平方米的集成電路車間內,車間僅需少量工人,從200多輛搬運“小車”沿屋頂軌道的滑行,才能看出生產的繁忙。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很大膽、很超前的行為。”中芯國際北方運營資深副總裁、中芯北方總經理張昕說,2012年投二期項目時,中芯國際北京廠還在虧損階段,北京市大膽決策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物質基礎。

與中芯北方一條馬路之隔的北方華創,是一家由北京國資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其在亦莊的裝備產業基地,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基地,可支撐年收入30億美元以上的產業規模。此外,北京還匯集了大量集成電路的設計企業,共同形成了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相對優勢。

聯動協同

挖掘全產業鏈優勢

北方華創由多家老國企整合而來。前些年,該公司總部從酒仙橋電子城搬到亦莊。“當時就是衝著大哥來的。”北方華創科技集團總裁趙晉榮看似說了句玩笑話,卻道出了事實,他所說的“大哥”,指的就是中芯國際。

從產業鏈角度看,集成電路上遊是裝備,中遊是製造,下遊是設計。集成電路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投資量級在百億美元,且大概70%的錢都在買裝備上,其中超過90%的裝備要靠進口。

“一千個理由要做國產化,也有一千個理由不願做國產化。”張昕說,選擇國產化設備固然很辛苦,但采購國外設備缺乏話語權的窘境,讓他意識到國產化設備的重要性。

據了解,中芯國際不少工程師,在業餘時間義務去做國產化設備的驗證,通過不斷地嚐試,去發現問題,反饋、改進,等產品合格時再采購。這其中,就有不少北方華創的產品。

正是上下遊企業的聯合,讓中芯國際芯片生產線上的國產設備達到了數百台,國產設備使用率已占所有設備的10%以上,顯著提升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競爭力。

亦莊目前已形成包括製造、封測、裝備、零部件及材料、設計企業在內的集成電路完備產業鏈。去年5月,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一家民營企業集創北方,也正式落戶亦莊。集創北方副總裁徐東表示,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便於與上下遊企業協同。

創新發展

北京刷出產業“存在感”

正因為產業受製於人,集成電路的“存在感”一直很低,市經信委電子信息產業處處長顧瑾栩如是描述集成電路的發展窘境。

去年底,《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指導意見》發布,這對眾多集成電路企業來講,恰如一場及時雨。

“由於投資巨大,放眼全球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都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扶持。”徐東說。作為一家創業企業,集創北方去年出貨30億顆芯片,並獲得5億元融資,這主要受益於北京市的政策土壤和產業環境。

張昕認為,麵對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中芯國際未來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做技術跟隨,緊跟世界主流代工企業的步子。另一條腿是以產品為中心,在已有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快速擴展特色工藝,聯手下遊企業,快速搭建技術平台。”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產業鏈上下遊緊密合作,《指導意見》的扶持推動,將讓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刷出“存在感”。


本文來源:http://news.ifeng.com/a/20180108/5491147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