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ara Gentile  編譯 原野

下文是Tara Gentile(CoCommercial 初創公司創始人)在經過行業內的觀察後,對科技創投圈未來一年進行的展望。

現在創業的成本越來越低,小公司開始挑戰大公司的案例也越來越多。那些曾經固若金湯的傳統領域,已經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外行」的入侵與顛覆。在這個由數字科技小公司所組成的世界裏,一切又變的如此之快。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能打開眼睛和耳朵,多去了解科技小公司即將迎來的創新趨勢。而在本文中,我們將對 2018 年的科技初創趨勢進行一個展望和預測。如果你能提前布局,迎合了這些趨勢,你很容易就能事半功倍,領先其他競爭對手不止一個身位。 

本文揭示了數字科技小公司領域正在逐漸明朗化的 6 個趨勢。之所以能得出這些結論,跟我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關。我的這家初創公司運營的這家社交網絡,專以數字科技小公司為服務對象。在過去的一年中,我通過對 45 家創業者的采訪,以及數百家初創公司的觀察,得出了本文的若幹觀點。

那麽首先讓我們來談一談什麽是「科技公司」,所謂「科技公司」的定義是,它的業務增長是基於一些數字工具而實現的,比如社交媒體,網站,在線教育,視頻會議等等模式,這其中包括了「教育」、「谘詢」、「設計」、「開發」、「健康」等等多種形式。

在這裏所說的趨勢,也不是針對於某種具體的營銷手段、技術、產品開發所呈現的趨勢,而更關心於我們的市場環境中,正在出現的一些結構性的變化。我對這些趨勢是如此的深信不疑,並在此立帖為證:到了 2018 年的年底,下文中所描述的這些趨勢將成為主流現象。

讓我們先來提出一個總的觀點,一個能將下麵若幹的趨勢統領起來的總的趨勢,這是我采訪的很多創業者不約而同得出來的共識:

無論是這個市場,還是這個市場中進行運營的商業主體,它們都正在不斷的成熟。

因為這個市場開始變得成熟,所以很難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痛楚。一些創業者會突然間意識到:之前他們所設計的「賺快錢」的商業模式,現在已經無法抵禦這個迅速變化的市場了。有些人被各種因素逼迫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成為更加強大優秀的領導人和高管。而另外的一些選擇故步自封的人,它們的店鋪很快就會關門停業。

而這些趨勢最好能體現在創業者在未來新的一年商業運營的戰略規劃當中。

一、透明度

小公司的運營套路其實很深,有很多外來人看不出來的各種門道。比如你利用一些充滿誘惑力的小禮物作為誘餌,吸引某些人前來注冊;你大方地給他們提供超級多免費的內容;你引領他們走在你早已經精心鋪設好的道路上,讓他們離「想買」這個終點越來越近。

最終到了某一天,砰,從天而降一個巨大的銷售包裹。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創造了很多價值,你普及知識,教育客戶,提供娛樂,你積極地回應各種問題,並探索各種銷售可能性。

但是當這個市場越來越成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市場開始一分為二,劃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想要無償地獲取一切;而另外一個陣營是:他們隻想知道你賣的是什麽服務產品,他們不想跟你墨跡,跟你進行什麽培養感情的互動,他們隻想趕緊付錢購買解決方案。

於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營銷上的「透明度」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你需要很清楚地告訴這個市場你們賣的是什麽東西,擦邊球少打,情感牌少打,營銷的精準度有了更高層麵的要求。我們其實已經在 2017 年的創投圈看到了這個苗頭,不過我估計隻有在 2018 年,這個趨勢才會真正明朗化。

為了實現營銷上的「透明化」,那麽品牌同樣也要變得無比的真實才行!

所謂「缺乏透明度」,就是品牌在「忽悠」上下的功夫不少,這樣的做法是建立在這個觀點之上的:「其實人們並不怎麽需要這些廣告中宣傳的東西,你必須能`唬`住他們,告訴他們沒這個東西不行才可以。」

當然,這是過去廣告界的看法。而如今,當數字浪潮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生活方式和品牌認知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小公司都占據主流,創始人必須要非常清楚,準確地告知市場,你的產品具備了什麽價值。如果清楚地告知市場之後,市場給出的反饋是很冷的,那麽錯的不是營銷方案,而是產品本身!

給自己的一道問題:你的潛在客戶是不是真的知道你賣的是什麽?他們是否有一定的迫切去解決某個問題(以及購買你的產品)?你的營銷和品牌是否能在 2018 年變得簡單、直接、有效、以及透明?

二、個性化

客戶現在都非常厭惡「以一對百」的解決方案。他們都在主動地尋找某些能夠從他們具體的訴求出發,滿足自身不同目的訴求的方案。

在過去,客戶也許會更在乎價格,拿著一個價格四處詢價對比,而現在,他們更願意為了某種個性化的服務產品,額外的去承擔相對昂貴的價格。

而且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 2018 年,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甚至都不一定非得是昂貴的,這些個性化方案的實施門檻低,容易複製。我已經見了很多的社群團隊,他們讓客戶參與到開發者的進程當中,從他們的口中聽到如何去滿足訴求的解決方案,將他們需要的功能成功實現,將他們不要的雞肋堅決摒棄。

Gina Bianchimi 和他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來了一款平台,能夠讓每一個中小企業主都能夠自行開發高度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在 CoCommerical,我們的目標是通過一係列獨一無二的內容,活動以及對話,來給整個平台上的用戶帶來最具定製化的提案。

這裏尤其要指出的是:線上課程以及工廠變得越來越不 Care 成噸的內容,而更在乎學生/客戶能拿這些內容/產品去幹什麽。

問自己的話:你如何能給你的客戶帶來最具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勇於擺脫「一致性」,而去追求一款定製化的應用和體驗上,有哪些機會出現?

三、「高觸摸度」服務

在 2018 年,創始人有可能探索出來將數字科技與人際互動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我們這個小標題裏麵所說的「高觸摸度」服務。

商業谘詢教練 Racheal Cook 曾經這麽說道:「我看到很多人現在已經不滿足於去尋找信息產品,而是要介入到與真人互動的實際情境當中,展開一段真實有效的對話。人們現如今的生活已經徹徹底底地被信息淹沒了,他們需要看到真人出現來幫助他們。」

這樣的模式可以應用在銷售信息產品,SaaS 應用,運營會員社群上麵,其實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你可以在歡迎新用戶上麵設置自動化的歡迎語,然後再根據不同的用戶分類設置不同的流程,提供足夠個性化的體驗。

我相信,在 2018 年,越來越多的老板都會調高在「客戶服務」和「用戶體驗」上麵的預算,從而拉升用戶留存率。

問自己的一道問題:你在「高觸摸度」服務上麵打算投入多高的預算?你是否能給予用戶一種高質量的引導歡迎流程?在用戶容易出現「卡殼」的地方,你是否能夠通過提供「高觸摸度」服務,使得他們能夠繼續使用下去。

四、整合

當數字科技小公司逐漸走過了「青春期」,現在是時候讓它們長出強壯有力的四肢了。在 2018 年,很多低調隱忍的初創公司,將迎來一次全麵的蛻變。這種蛻變是以行業內的各種資源整合帶來的,而這種整合主要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麵:

首先,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公司都開始走「垃圾抽屜」商業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它們願意賣各種東西,為了迎合客戶的訴求可以花招頻出。在「追蹤客戶日程表」上,它們將做的更加極致。

內容戰略官 Lacy Boggs 曾說:「現在,我們要追求的是少而精,也就是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著明確的目標,寫的文章有可能變少,但是卻保證了每一篇都能在受眾那裏獲得強烈的回響,做的廣告也會少,但是目標客戶的定位也更加細致準確……」

於是,他們將各種營銷方式,定價方案整合到一款核心產品中,並且,他們會很清楚產品給客戶帶來的是怎樣的核心價值。

第二個整合的方麵:我們將在 2018 年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和自由職業者走到一起,通力協作。Charlie Gilkey 曾大膽預言:我們將看到一些「微收購」,即公司所發起的收購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人才,正如之前為了獲得某項技術以及知識產權。而我不僅親眼見證了這一趨勢,還親身參與其中!

在你進行商業運營的過程中,你跟某個「獨立合同承保商」一直頻繁合作,關係相處的非常不錯,又或者某個客戶特別喜歡你的產品,而它本身的某種優勢剛好能填補你公司的某一個短板或者說空白,這個時候「整合」是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這會迸發出各種極具想象力的合作方案和極具價值的產品模式,它也不僅僅體現在財務數據或者說行政管理層麵,更有可能你的公司會因此而獲得加速騰飛的動力!

問自己的話:檢視自己的公司,回顧每一個版塊,每一個環節,看看哪裏現在已經開始變得臃腫複雜?在 2018 年,你是否能夠精簡這一切,並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盈利水平?有沒有考慮過去收購,獲取某些企業主或者是自由職業者的技能,從而讓自己做大做強?

五、教育行業的興起

其實,在過去的 5 年時間裏,數字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機會。在經過了如此長時間的孕育和資源整合之後,2018 年,教育行業中將誕生出一批令人眼前一亮的公司。

而且,教育的方式也變得多樣化起來。除了在線直播課堂之外,還有「半日工廠體驗」,「線下真人輔導」等多種形式,方便學生能沉浸在某種理想的學習環境當中。

另外,除了剛才我們所說的主要以「課程」來教育的方式之外,學習還可以通過某些智能應用來完成。應用可以實現非常高的「互動性」。

問自己的問題:在不用開發出一款完整成熟的產品的前提下,你能否找到一些可以幫助到客戶的方式?客戶往往在找上門來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麽?你想好如何通過某種教育方式,讓客戶獲得新的觀點嗎?

六、公司的「營利性」將在 2018 年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創投圈現在已經不再盲目地去追捧「收入」了,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他們都更加看重「盈利性」。也正是因為「營利性」在所有人心目中地位的抬升,以上的若幹趨勢才能強有力的貫穿全年。 

在 2018 年,我們將不再關注那些華而不實的指標,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評估以及提升一家公司的營利性上。

問自己的話:你現在所關注的那些指標中,哪些是不能為「長期盈利性」做貢獻的?為了提升盈利性,你應該如何分配調整自己的資源?

其實上麵所說的那些趨勢沒有一個是新的。

在 2018 年,科技圈創業的這些趨勢其實完全體現了市場內在流動的本質。不管怎樣,未來一年行業內最大的變化並非是什麽奇招製勝,而是回歸到對商業基本運行規律的尊重。


本文來源: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88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