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快遞暫行條例》和快遞業發展相關情況吹風會。對於春節期間的快遞服務,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快遞業的春節運行模式,跟交通運輸的春運模式截然不同,基本上是馬鞍型的結構特徵。面對相對少的業務量,快遞企業需要權衡業務需求、用戶以及對快遞小哥的人文關懷問題,適時做一些調休安排也符合情理。

會上,馬軍勝和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法制司司長張建華還就快遞業的發展情況、為什麼制定快遞條例以及條例制定過程中的利弊權衡等話題進行了回應。

馬軍勝表示,《條例》是在我國快遞業實現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全方位調整快遞業法律關係的專門法。今年2月經國務院通過,快遞業首次行政法規立法工作圓滿完成。

出席此次吹風會的國務院法制辦工交商事司司長張建華表示,《條例》是把促進快遞業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立法的重點,着重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釋放制度紅利。《條例》設專章規定了發展保障,規定了一系列的總體保障快遞業發展的制度措施,既解決了業內本身存在的問題,也解決了快遞業和其他行業銜接協調方面的問題。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是2007年的33.4倍,年均增長達42%;業務收入接近5000億元,是2007年的14.5倍,年均增幅達30.6%,包裹快遞量超過了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對全球包裹快遞量的增長貢獻率超過50%。

馬軍勝坦言,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快遞大國,但隨着資源要素不斷集聚、服務網絡不斷延伸、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快遞業也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亟須通過立法予以解決。

春節快遞變慢了 但首次行政立法有望加快解決快遞業「老大難」問題

「快遞暫行條例是一部發展法,是一部發展的保障法,立法過程自始至終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馬軍勝表示,當前,在快遞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普遍存在着用地難、車輛通行難、進門投遞難、跨境通道能力不足等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條例里做了很多制度性設計。比如,為了統籌考慮快遞大型集散分撥中心基礎設施用地解決難的問題,條例從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角度做出了保障性安排;對車輛通行難、進門投遞難的問題,條例也根據實際需要作出了具體規定,從制度上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條例還支持在重點口岸建設進出境快件分撥中心,另外也鼓勵快遞企業在境外開辦服務機構,來開展跨境業務。「這些制度安排對於促進快遞業發展、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有基礎性作用。」馬軍勝說。

自2007年以來,我國快遞業由小到大,發展迅猛,包裹增長帶來的包裝垃圾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馬軍勝表示,快件包裝物形成的固體廢物分為幾種類型:一是包裝箱,全國一年大概有40億個;二是塑料封套,這個比較多,大概一年有70、80億個;三是文件封套,一年有40億個;四是包裹上的運單,基本上每個包裹都貼有一份;五是一些膠帶。

「這麼大量的包裝物怎麼處理,是快遞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是有影響的」,他表示。

馬軍勝表示,「我們高度重視促進行業綠色發展,在條例草案里作了專門的考慮。根據快件包裝總量龐大、種類繁多、增長迅速的特點,條例草案為快遞業建立了綠色生產消費的制度導向。一是鼓勵快遞企業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複使用的環保包裝材料,最近我們已通過國家標準委拿出了快遞封裝用品的標準。二是鼓勵企業採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裝,支持企業多想辦法。三是鼓勵大家對包裝材料減量化使用和再利用。這樣從行政法規立法層面對快遞業的綠色發展予以引導和保障。」

馬軍勝表示,快遞綠色發展不單單是行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幾年試點過程中,有的問題是行業內部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可以解決的,例如快遞運單的電子化。行業內採取的另一個措施是,從2017年開始在作業流程中大力推廣環保布袋,取代之前常用的編織袋。環保布袋可回收、可多次使用,推廣應用後已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2020年以前,把三分之二的中轉袋更換為環保布袋。

 


本文來源: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96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