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春走基層:改革開放家國40年]張勝利的希望火種

  編者按: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過去40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億萬中國百姓作為這一奇蹟的創造者、親歷者,自身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春來臨之際,中國之聲記者深入基層,走進10個普通家庭,跟他們一起回望40年的家國變遷,共話美好的新春願景。

[新春走基層:改革開放家國40年]張勝利的希望火種

東團堡鄉中心小學(記者沈靜文 攝)

  央廣網保定2月20日消息(記者沈靜文 杜震 孟曉光)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改革開放40年,變化真是天壤之別,過去都是因貧困而上不起學。全國都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淶源縣作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是十五年免費教育。我跟學生也說,我上學都要過飯,你們知道什麼叫餓嗎?」假期里空蕩的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心小學,上課鈴還在一遍遍響徹二層磚樓。儘管工作只是例行的巡視,從大年二十九到正月初七,副校長張勝利都是三名值班人員之一。相比「上學時要過飯」的辛酸,過年值班根本稱不上煩惱。

  張勝利回憶說:「我上學的時候,星期一到星期六上午上課,星期六下午到星期天我就上山砍柴,我得掙我自己的生活費,因為沒老人了,就我自己。在我爸病危之前我要過飯,去淶水縣的楊樹溝門要了半個月,我也去紅花峪要過飯,去了一天,要了30多斤玉米。熟食我不要,熟食要了都壞了。」

38cf11ee681c051357d20ca212771706

張勝利在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希望工程展覽館接受央廣記者採訪(記者孟曉光 攝)

  那時,張勝利11歲。父親早故,母親智力障礙,命運如泥沼一分一厘漫過張勝利的胸口,而他以本能抓住了唯一一次光亮。1987年,時任淶源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調研途中遇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張勝利,目睹他一個擺櫃、兩口水缸的全部家當,心酸中車志忠鼓勵少年:你們好好學習,將來我幫你們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考大學。

  張勝利告訴記者,「我和我同學,在山上他放羊、我砍柴,碰見車老師以後我們就琢磨怎麼上學,當時車老師答應我們說幫我們上學。政協副主席在我們眼裏那就是大官了。後來給他寫了封信,信內容是:車伯伯,您家裏打的糧食夠吃嗎?我們很想上學,想念書,像您一樣做一個為國爭光的人。」

dfe9f2ceed9570c20944b07312cf10ba

張勝利的求助信 攝於東團堡鄉中心小學希望工程展覽館(記者沈靜文 攝)

  根據國家統計局1989年3月發佈的數據,1980年到1988年,在全國中小學每年四百多萬名流失生中,有約一百萬名是因家庭貧困輟學的。所幸懵懂少年全力呼救,基層官員一諾千金。「車伯伯,您家裏打的糧食夠吃嗎?」這故作老練、凝聚了11歲孩子全部社交智慧的寒暄,成為第一批為「希望工程」奔走的人們手中最撕扯人心的文字。

  張勝利說:「車老師到處呼籲,那時的小人書特別珍貴,他把他家裏孩子的小人書、衣服、學習用品不斷地往山上搬。後來1988年,中國青基會全國各地派出五六個調查組,開始募捐時就拿着我那封信。募捐以後起名叫『希望工程』。當時資助我們第一批的,是在1989年10月17日,資助了13個人。在希望工程的幫助下我上了小學,之後又上初中。」

  截至2016年,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29.5億元,資助學生553.6萬名,援建希望小學19388所。近三十年前,希望工程首先為第一批政策受惠者解決了「因貧失學」的問題。初中畢業的張勝利,成為桃木疙瘩村學歷最高的人。迎着所有人對他繼續求學願望的不解,1995年,仍然借力希望工程的培訓項目,張勝利被上海第一師範學校錄取。

  1995年到1997年,在上海求學的兩年被張勝利形容為「什麼都不愁」的兩年。畢業後他毅然選擇回村任教,再次告別頓頓飽餐的日子。月薪120元,他要掰成3份花,「那時我掙120元工資,我妹1份,還有個學生失學了,家長不支持、經濟不允許,我說只要讓她上學,這錢我出。120元錢分3份,他們倆每人一個月40元、我一個人40元。我回來一年,沒吃過一口綠菜、沒吃過一口肉,我吃什麼?就是方便麵。那時方便麵一箱是100袋,36元錢,一開始我一頓能吃兩袋,後來一頓吃一袋,再後來就是一天一袋,吃了一年。」

76201c75a134f8bb27edd47d9012b8fc

張勝利在辦公室接受央廣記者採訪(記者杜震 攝)

  苦難寫進了胃的記憶,卻沒有寫在臉上。希望工程給予張勝利人生的重大轉折,他也竭盡全力傳遞同樣的幸運和希望。

  在張勝利看來,「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現在可能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工。有了車老師和希望工程,如果我不選擇回到淶源縣,現在生活應該很滋潤,我可以定居在溫州,可能是個小老闆。」

  張勝利表示,當時有這樣的機會,但自己沒去,「1997年回來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和以前還是一樣的,認為上不上學都一樣。但是我走家入戶,跟他們說肯定是不一樣的,怎麼會一樣?如果沒有希望工程,說不定我可能就在要飯的路上跑開了。」

  淶源,這個太行山下的國家級貧困縣,自2011年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從2013年開始,又把農村學前3年教育列入免費教育範圍。從「分得清男女廁所就行」的「上學」觀到師範畢業,張勝利走過萬水千山;現在,張勝利的後來者們,再不必寄望偶然。城與鄉的高牆,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張勝利介紹說:「2014年,淶源縣的一個學生考取了保定市文科狀元,他小學初中都是在我們這裏上的。從這一點上來說,咱們農村的孩子也不差。」

  當年食不果腹的少年,穿越黑暗的隧道,頑強成人,為人師、為人夫、為人父。從教的二十年里,張勝利的小家櫛風沐雨、曲線前進。如同我們身邊每個不屈服的普通人一樣,張勝利嘴上不善描述桃紅柳綠,只在面對妻女的一刻,喜悅溢於言表。他跟記者說,過年要陪老人和老婆、孩子,要抽時間多陪他們。

  隱約的鞭炮聲里,才半歲的小小嬰兒坐在媽媽懷裏瞪圓眼睛,沒能說出高難度的吉祥話,轉而砸吧嘴繼續擺弄一條沒拆包裝的面魚。飯桌上的「年年有餘」成了孩子最愛的玩具,這是父親對女兒下意識的「怎麼都行」。

4be847bf896733132c67932cf2887156

張勝利在課堂上(記者孟曉光 攝)

  四十不惑的年紀,生活中還有諸多不易,只是張勝利的心裏總涌騰着希望之火,知足且感恩。未來的畫面,他的期待也最尋常:照顧好家庭,教育好學生,「我既然選擇了我的初衷,就會堅持做到底。我是希望工程培養出來的,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人不能光為自己活着,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為孩子們的命運而活。」


本文來源:http://news.ifeng.com/a/20180220/5614413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