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焦麗莎 楊倩  文|焦麗莎

編輯|馬吉英

音樂驟停,舞枱燈光打在戴威身上。他左右踱步,面色微醺,用亢奮的語調吼出一段金庸《倚天屠龍記》里九陽真經的口訣。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2017年年尾,ofo在九華山莊的年會現場。戴威豎起的大拇指舉過頭頂,這位ofo創始人兼CEO的一聲吶喊,不只是衝着台下3400多位ofo人,也是對摩拜,對滴滴,以及對這一年來所受壓力和質疑的回應。

ofo戴威(攝影:鄧攀)

過去這一年,27歲的他捲入了一場商業漩渦——曾經的「兄弟」滴滴反目、早期股東離場、供應商欠款、挪用押金、現金流趨緊。在這個複雜的商業漩渦中,戴威年齡最小。這個1991年出生的年輕人,似乎還沒準備好獨自駕馭手中的財富和權力。

曾經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他形容「創業就像打遊戲升級,主要看打多少怪,完成多少任務,攢多少經驗值,不是看在線時長。這個過程就是以戰練兵。很多的困難和壓力,會砸到身上」。如今亢奮的外表背後,多少有些手足無措。

8dace090efa464f234a0d8c3a1a74fa0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過去兩年的單車市場,就是瘋狂融資,野蠻投放。摩拜和ofo兩家的融資總額超過33億美元,兩家公佈的2017年投放總量超過3000萬輛。從下半年幾十家單車企業紛紛倒閉,紅橙黃綠藍各色單車堆積成山的照片,觸目驚心。

摩拜的一位投資人說,「我們預料到競爭會慘烈,但沒想到這麼慘烈。融資和單量的增速這麼快,公司不要命到這種程度。當年的網約車是高額短期的燒錢,單車卻是高額長期的燒錢。」

不僅如此,騰訊和阿里也逐漸佔據了這個生態的金字塔尖,馬化騰和馬雲也在共享單車的問題上時不時斗幾句嘴。從這些蛛絲馬跡中,外界已經看出單車背後承載的巨頭野心,以及騰訊與阿里兩個互聯網帝國之間的劍拔弩張。

「一個業務對於A和T同時有戰略價值的其實不多,(單車)這個事情的戰略價值很大。」上述投資人說。

這個早期並不被投資人看懂或看好的行業,已經有幾個層面的力量交織,最上面一層力量就是騰訊和阿里之間的抗衡,而在此之下,則是滴滴和美團。滴滴是ofo的投資方,自身也在佈局出行市場的美團,據傳也有意投資摩拜。

「共享單車行業格局跟中東差不多。」一位互聯網公司高管這樣評價。

這一切是在短短兩年內發生。

《中國企業家》獨家專訪了ofo、摩拜和滴滴的多位投資人和內部人士,試圖接近漩渦中心,還原創投圈這一空前複雜的局面是如何形成,以及參與各方在這一過程中的無奈與智慧、痛苦與糾結、掙扎與野心。

合併破產

一位接近ofo的投資人透露,2017年12月初,朱嘯虎在退出協議簽字。

朱嘯虎(攝影:史小兵)

以30億美元估值,朱嘯虎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阿里拿了大部分額度,包括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滴滴只拿了一小部分額度。朱嘯虎的初衷並不是退出,最終方案是幾方博弈的結果。

30億美元估值,與半年前ofo上一輪融資後的估值相差無幾。

上述投資人還透露,其他老股東也希望賣掉ofo的股份,但是目前沒有找到接盤俠。「眼下的局面太複雜了。燒錢不止,盈利遙遙無期。」

朱嘯虎出局,ofo和摩拜的合併大戲被畫上休止符。

合併傳聞始於2017年上半年。持續發酵到2017年9月份,朱嘯虎在多個公開場合呼籲「ofo和摩拜合併才能盈利」。在12月9日「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朱嘯虎再次發聲,「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朱嘯虎算過一筆賬,現在兩家共享單車每天的騎行數據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三年後,共享單車每天至少是1—2億次的騎行,一年就有300億—600億元落袋。

他判斷,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併的最好時機。如果不合併,就要繼續融資打仗,創始團隊的股份一旦被稀釋超過50%,對於他們而言就沒什麼意義。

2017年12月中旬,朱嘯虎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稱,「ofo和摩拜發展到今天,雙方的單車投放量、資金、公司本身的體量都已經足夠大,都不可能把對方打倒。但是,參與其中的巨頭們(騰訊和阿里)的戰略訴求不太一樣,局面非常複雜。」

有投資人把合併的破產總結為「天災人禍」。人禍就是,ofo和摩拜的投資人有很大不同,摩拜的投資人看起來更散,而且沒有滴滴的投資方,而ofo投資人看起來心齊,很多是滴滴系。也正是因為這樣,摩拜的投資人缺乏合併動力。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劉二海沒有對合併明確表態。2017年下半年,他分析稱,共享單車想要盈利一定是兩種商業模式相結合。第一種就是收費,第二種是間接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合併,能賺錢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企業找到間接的商業模式,合併就沒有價值了。」

但在祥峰投資合伙人趙楠看來,「間接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市場份額和用戶基礎去變現,單車還在拼市場份額,沒到進一步探索的階段。」

ofo的特殊性在於,它與投資人滴滴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股東。除了阿里,還有金沙江創投、王剛、經緯中國、中信產業基金、DST等。這樣的股東結構,既為ofo的融資戰掃清阻力,也為日後的合併大戲埋下伏筆。

ofo的一位投資人得知滴滴投資的事情後,就得出結論:ofo未來有很大概率會被滴滴收購,兩家公司的核心戰略關係很強,滴滴未來要控制ofo順理成章。但他忽略了ofo創始團隊自主掌控局面的強烈意願。

一位ofo投資人回憶,幾乎所有股東都支持合併,只有戴威不同意。這位年輕的創業者評估,未來自己的權力存在被削弱的可能性,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有股東因此表達不滿,「他把自己的權益凌駕在所有投資人的權益之上。」

投資人不斷施壓,媒體在捕捉隻言片語中等待關鍵人物發聲。12月4日,戴威公開回應,讓ofo創始人和投資人之間的矛盾表面化,「非常感謝資本,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對於戴威來講,ofo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創業機會。一位接近戴威的投資人稱,戴威本身是一個心氣很高的人。「當你趕上了這滔滔洪流,一旦放棄再想抓住這樣的機會就很難了。」

作為摩拜的FA(財務顧問),華興資本去年也做了一些撮合的動作。摩拜的投資人回憶,「中間人找到股東和創業者坐下來聊聊,一般不會拒絕。但只是聊聊,合併的充分必要條件尚不存在,誰都不會亮出底牌。」這場合併,一直未進入正式的談判期。

ofo投資人透露,曾有人拿出一套方案:合併後,戴威和王曉峰擔任CO-CEO(聯席CEO),程維出任董事長。顯然,聯席CEO只是一個過渡。雖然ofo的投資人也告知,未來的局勢更偏重ofo,但是戴威始終心存疑慮。資本方對滴滴更信任,滴滴也願意推動合併。騰訊是摩拜和滴滴的股東,也希望合併後由滴滴掌控。

一位ofo的投資人認為,理想的狀態是滴滴和ofo整合,更理想的狀態是滴滴和ofo、摩拜合併。繼續打仗,就是浪費資源和時間。而且,阿里也是合併的支持者。「因為阿里進入ofo比較晚,持股比例不高,希望合併後增持,獲得更多股權和話語權。」接手朱嘯虎的股份後,阿里在ofo持股比例在10%左右。

如前所述,摩拜方面對合併也並不主動。

「摩拜的態度是,合併永遠可以談,關鍵是比例問題。」摩拜的投資人回憶,去年下半年,ofo投資人提出5:5合併。這個比例摩拜不能接受。

趙楠的說法是,摩拜不想合併。合併後摩拜進入滴滴陣營,就只能做單車業務了。摩拜正在做反滴滴聯盟,天花板很高。

「現在是市場經濟,當摩拜有了足夠大的流量之後,肯定會想做更多的事情。喬布斯做了iOS,Google依然可以做安卓。」劉二海說。

摩拜的佈局早已開始。去年9月,接入首汽的網約車服務;10月,宣佈與嘀嗒拼車達成合作;11月,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汽車聯手進軍共享汽車;另有傳聞稱,美團打車也在計劃接入摩拜。以摩拜為中心的輕聯盟生態被解讀為「反滴滴聯盟」,試圖撬動滴滴的出行霸主地位。

在摩拜投資人看來,王曉峰以前是Uber上海總經理,有過網約車經驗,而且摩拜有資金,做網約車或者汽車租賃業務都很正常。摩拜的「反滴滴聯盟」不是要把滴滴搞得多慘,只要搶到20%-30%的市場份額就夠了。就像大象踩螞蟻,滴滴踩不死摩拜。

對滴滴來說,現在面臨着不少外患,摩拜就是其中之一。而讓程維頭疼的,還有ofo這個內憂。

「兄弟」反目

「滴滴的人都給我離開ofo!」和付強的通話中,戴威怒了。付強當時是ofo執行總裁,之前是滴滴高級副總裁。

這樣的憤怒在戴威的臉上並不多見。通話的內容,只是一件小事。

「戴威做的最大錯事,就是和滴滴撕破臉。」在ofo投資人看來,讓付強等人離開ofo,擺明了就是要決裂。ofo和滴滴的關係原本可以處理得更藝術一點。

ofo和滴滴也曾走過一年多的蜜月期。

程維(攝影:鄧攀)

2016年10月滴滴領投C輪融資,讓ofo熬過了C輪死的魔咒,也給ofo和資本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幾乎各方角色一致認為,當時ofo處境危險,摩拜提前完成了1億美元C輪融資。如果ofo拿不到滴滴的投資,其他投資機構的錢很難進來。

2017年3月,《中國企業家》第一次專訪戴威時,程維的名字被反覆提起,「在戰術打法上他給我的建議很重要,畢竟滴滴打過那麼多仗。」

時隔三個月,再次見到戴威時,ofo接入滴滴APP30天。戴威介紹,後台的算法和策略還在打磨,ofo的訂單數據一直在攀升。他和程維的交流越來越多,「我們很多理念很一致。比如用最快的速度一直融資,不要太糾結股權和估值,沒有出現過什麼分歧。」

但也正是在2017年上半年,「小黃車投放一個月被毀上千輛」、「創始團隊被資本架空」、「ofo員工爆料內部大範圍貪腐」等標題充斥網絡。戴威和這個年輕的團隊,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危機。

對此,戴威曾對《中國企業家》回應稱,「全世界能找出一個組織沒有貪腐問題嗎?我們能做的是建立制度做有效的約束,避免問題擴大化。」

作為ofo最大的戰略投資人,滴滴沒有袖手旁觀。

2017年7月,原滴滴高級副總裁付強加入ofo任執行總裁,直接向戴威匯報,原滴滴財務總監柳森森則負責財務部門。

當時滴滴在聲明中這樣描述,「作為堅定的戰略投資者,滴滴非常願意為戴威和ofo這樣的優秀創業者提供助力。付強和柳森森都是滴滴發展過程中快速成長起來的優秀管理者,相信他們豐富的管理經驗能為ofo的後續發展添磚加瓦。」

「歡迎能力強的人來到公司,大家一起來產生化學反應,帶動整個公司進步。」戴威說。

接近滴滴的人士稱,付強和柳森森都是以全職形式進入ofo,而南山和此後離職的「30位原滴滴員工」則是先離職滴滴,後通過招聘渠道進入ofo。當時有ofo內部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付強是戴威親自挖來的。

對滴滴來說,幫ofo解決問題只是一方面,此外滴滴也有監督ofo的訴求。匿名人士稱,雙方很快在董事會層面開始出現裂痕,比如ofo要做出行的新項目,滴滴強烈反對。

四個月後(11月23日),付強等高管突然集體「被休假」。至於原因,說法不一。比如,ofo和滴滴對於合併的態度向左;付強使用一票否決權按下戴威的很多業務擴張計劃;付強在董事會上反對ofo收購小藍單車,但這一說法被滴滴否認。

在接近滴滴的人士看來,雙方關係並沒有徹底破裂,但確實分歧比較大。「就像是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不是很成熟,但很叛逆。」

在投資人看來,戴威和付強的衝突是早晚的事,矛盾存在於多個層面。大學生創業團隊本身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共享單車這個強競爭的市場沒有太多的學習時間,公司需要外部人才補齊短板,新人和老人一定會有衝突。

2017年「架空傳聞」時,《中國企業家》曾問戴威,「融資帶來的股份稀釋,你會有壓力嗎?」他說,不會。

「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誰把它做成功?」

他的回答很堅決,「不。我把這件事情做成,比什麼都重要。」這意味着在戴威的出行夢裏,還不曾出現「被合併」的字眼。

有投資人評價,ofo的做法好比一場「小國外交」,「最早的時候,ofo一定是需要依附於滴滴。但到了一定時候,ofo會覺得依附於滴滴不是最好的選擇。」隨着滴滴的控制越來越多,ofo更像是滴滴手中的一枚棋子。

「這也可以理解,如果我是滴滴,我一定不能養虎貽患,最後養出來一個可以挑戰我的人。」一位投資人說。

滴滴的圖謀

街頭小藍單車的身上,多了一張復活卡。

2017年12月31日,滴滴和小藍單車CEO李剛達成託管安排。匿名人士透露,滴滴向李剛支付了3億人民幣。這一數字被滴滴官方否認。官方公告稱:小藍單車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項事務的歸屬不變,不隨託管轉入滴滴。不過,小藍單車APP用戶可選擇將押金、特權卡及充值餘額轉換為等值滴滴單車券和出行券。

接手小藍單車,滴滴看中的是多個城市的投放資質,以及此前投放的70萬輛單車,但是能夠回收的數量不得而知。

在投資人看來,小藍單車從出生第一天,就做好了被收購的準備。「李剛的賭性太強。」

北京單車市場接近飽和狀態時,街頭開始零星出現藍色。這是李剛一意孤行的結果。小藍單車騎行體驗好,但存在生產門檻,只是其他各家都在衡量成本。過高成本的造車,註定無法大量鋪車。

另一方面,單車市場的發展速度太快,快到不砸10億美元去鋪車,都上不了牌桌。勉強撐到去年11月16日,小藍單車宣佈倒閉。

兩個月後的1月17日,滴滴開放共享單車入口,復活小藍單車。

滴滴想親自下場操盤單車的野心,早有跡象。

一個細節是,在2017年11月16日小藍單車宣佈倒閉後,曾經的研發總監帶領十來個人加入東南亞打車公司Grab(滴滴投資Grab)。目前這些人已經加入滴滴共享單車項目組。

單車業務對於滴滴的戰略意義不容小覷。一是巨大的訂單量;二是不管兩個輪子還是四個輪子,都是運載工具,未來都將被自動駕駛代替。滴滴一定不能容忍市場上存在一個比自己運力還大的平台。

背後的商業思考很簡單,劉二海分析,整個互聯網有幾個應用可以每天跟用戶有幾千萬次接觸?誰不願意這麼好的一個產品歸自己所有?單車對於四輪車的影響,就像對方便麵銷量影響最大的不是其他品牌的方便麵,而是外賣。

不過願望和現實是兩回事。外部投資的路徑,已經在ofo身上驗證失效。

「戴威是一個內心住着猛虎,外表柔和的人。」一位不願具名的摩拜投資人認為,「從第一天起,滴滴就應該自己做。程維選擇投資ofo而不是自己做,是一個戰略敗筆。對主營業務有直接影響的業務,要放在內部;對主營業務沒有大的影響,可以去賦能的業務,放到外面做。」

但是當時,滴滴與優步中國戰事膠着。程維在接受《財經》採訪時回應稱,「當時我們主要在忙合併。」除此之外,各地網約車規定的下發,直接影響到滴滴的網約車業務,牽涉了程維和團隊大部分的精力。

多位投資人的共識是,滴滴做單車和其他家是不一樣的,只要單車業務不賠錢,或者賠很少的錢,滴滴能獲得一天幾千萬的流量。當天氣不適合騎車的時候,這些出行需求就會轉化成網約車訂單。

可是滴滴剛下場沒多久,新的變數又出現了。1月19日,深圳市交委發佈聲明稱,滴滴出行如有在深圳投放小藍車輛均屬違規。1月22日,廣州市交委宣佈,在未解決小藍單車遺留問題前,滴滴以託管形式在廣州開展單車運營屬於違規行為。滴滴回應稱,將積極按照政府要求開展業務。就在1月25日,滴滴共享單車平台在成都上線,除了小藍和ofo,還推出自有單車品牌「青桔」。

「滴滴做單車的決心很大,接下來就看GR(政府公關)的能力了。」滴滴一位投資人說。

而ofo則是懸在程維心裏的另一塊石頭。

多位投資人認為,滴滴和ofo的關係如何演變,取決於阿里和滴滴、ofo達成怎樣的協議(傳聞阿里將投資ofo超過10億美元還未完成)。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滴滴不會退出ofo。

「滴滴很可能一邊自己做,一邊壓制ofo。」在投資人看來,造車這件事太重,滴滴做單車的思路還是會連結存量車,利用自己的運營和流量優勢給單車業務賦能。ofo的車輛資源對滴滴很有價值,可預見的是戴威和程維之間會有更多博弈。

困獸ofo

戴威自稱是「危機感很重的人」。在他溫和的外表下隱藏着一顆冠軍的心,像極了長他八歲的程維。程維說,「滴滴要做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戴威說,「讓世界沒有陌生的角落。」

2018開年,游離在阿里和滴滴之間的戴威需要一個走出困境的出口。

戴威的壓力不止來自程維。

1月12日,騰訊科技爆出「ofo賬戶上的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元。若按ofo每月4億元至5億元的人員工資等支出及持續流出的押金計算,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

攝影:史小兵

這一消息激怒了沉默已久的ofo,官方回應稱,ofo目前訂單量保持穩定,資金流非常健康,將以誹謗進行起訴。

但是在採訪中,多位接近ofo的投資人向《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數據基本屬實。

此前,《財新》在去年12月的報道中稱,「摩拜和ofo均動用押金,其中摩拜挪用押金超40億元,而ofo挪用押金超過30億元。」看到新聞後,趙楠的反應是,賬上還有很多錢,為什麼要挪用押金?

當時ofo同樣反駁,公司運營正常、押金隨時可退。據一位接近ofo的匿名人士透露,「ofo完成上一輪融資後,已經把押金補回。」

事實上,ofo和摩拜的資金鍊都承受着不小的壓力。在急速狂奔的戰場,每一位玩家都很可能動作變形。2017年春節後的那場閃電戰,讓ofo和摩拜都元氣大傷。

街上滿眼都是ofo的小黃車,摩拜的投資人覺得「太嚇人了」。ofo的策略是城市圍剿,摩拜決定反圍剿。當時兩家都剛剛完成D輪融資,彈藥庫充足。

北京的高瓴資本辦公室,摩拜緊急召開董事會商討「冬季戰略」,摩拜單車董事長李斌、創始人胡瑋煒和CEO王曉峰都在場。

那場會基本都是投資人在亮觀點,王曉峰沒怎麼講話,時不時露出個狡黠的笑臉,反倒是投資人都很緊張。那場會議之後,摩拜推出了鏈條車,增加了地推和運維人員。雖然長期會帶來無謂的損耗,但摩拜判斷,如果不應對就是戰略失誤。

在趙楠看來,ofo就是堆車打法,優勢是數量大,規模壯大可以不斷融資,短期是一個有效的商業策略。如果五個月之內把摩拜圍死,ofo就贏了,就像德國閃擊波蘭。劣勢是損耗高,運維成本高,長期會給公司品牌甚至整個市場帶來不好的影響。

「從理性上講,應該把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車調到二線城市,但是一線城市的量決定了市場份額。如果摩拜鋪了10萬輛車,ofo鋪了100萬輛車,政府一叫停,摩拜就吃虧了。所以短期的戰術是必須鎖住一線城市。」投資人舉例說,「就像冷戰期間,蘇聯和美國搞核武器,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核彈。但是,你造一枚,我也要造一枚。」

摩拜的反圍剿措施把閃電戰變成了持久戰。ofo失去優勢,摩拜損耗低的局面更佔上風。

戰事還在繼續。《中國企業家》從投資人處獲悉,摩拜剛剛敲定新一筆10億美元級別的融資,預計春節後公佈。而ofo新一輪融資的消息從去年下半年就不斷曝出。10億美元融資、30億美元估值、軟銀領投、滴滴跟投等傳聞此消彼長。

據稱,軟銀去年9月已經對ofo完成盡調,之後卻杳無音訊。在當前滴滴與ofo交惡的形勢下,作為滴滴早前的重要投資人,相比單車,軟銀更想要一個無人駕駛的未來。

確切消息是,ofo正在進行一輪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據接近滴滴的人士透露,滴滴和螞蟻金服目前都未簽字,並非外界傳聞的「滴滴阻攔ofo融資,拒絕簽字。」

據說,ofo也在內部試水有造血功能的新業務。但是,ofo和滴滴的投資條款中,有簽訂關於競業禁止的條款。比如ofo不能涉足滴滴的網約車業務。

但斷言ofo此刻面臨死局,為時尚早。「所謂的死局到最後都不是死局。如果最後賬上只剩一分錢,一定會坐下來想出辦法的。」在ofo投資人看來,「戴威肯定有他的底氣,不至於走投無路。ofo能不能融到錢,估值會不會降低,現在還不能下結論。整個事情還在博弈中。」

在他看來,「受到滴滴的限制,ofo不能做網約車或者汽車租賃業務,沒有新的故事可以講,財務投資人很難投錢。ofo只能找戰略投資人,美團或者阿里。」

有傳聞稱,美團將參與摩拜新一輪融資,但尚未得到確認。此前也有投資人分析,美團想要拓展邊界一定要拿一個棋子的話,這個棋子也可能是ofo,畢竟ofo現在很需要戰略投資人。「商業社會講究利益,在利益許可的情況下都可以談。」

AT角斗場

其實,戴威還有另一個重要選擇:阿里。但2017年12月啟動的這輪融資,至今未落地。

「戴威的計劃是,給阿里2億美元額度,剩餘分別給軟銀和滴滴。」按照ofo投資人的說法,阿里的2億美元已經到賬,但是ofo和滴滴關係惡化後,滴滴和軟銀的融資很可能夭折。

他還透露,阿里在ofo的股份並不高,阿里希望吃下全部額度,同時要求拿掉戴威的一票否決權,稀釋滴滴的股份。

匿名人士稱,ofo希望引入阿里的融資拿掉滴滴的控制權,把它變成純財務投資人,董事會席位保留一個。滴滴內部人士的說法是,對於阿里投資ofo,滴滴樂見其成,並且會和阿里在動作上保持一致。

一位投資人透露,金沙江退出後,在ofo董事會中,管理團隊有五個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權),滴滴兩席,阿里一席,經緯一席。其中,戴威、滴滴、阿里、經緯都擁有一票否決權。如果ofo與阿里結盟,在董事會中佔有表決優勢。

「ofo確實是在找阿里,但阿里會放多少錢,還是個問題。交易還沒有完成。」有知情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肯定不希望ofo死,目前哈羅單車還在二三線城市,ofo能在一線城市牽制摩拜。」

也有看法認為,局面沒有這麼樂觀。「滴滴控制ofo的同時,還會自己做單車,所以他不會選擇退出。」匿名人士說,「騰訊是滴滴的大股東,騰訊願意阿里把錢放到ofo里,從而控制ofo嗎?」

這是一場巨大的流量之爭,背後是騰訊阿里之間的博弈。

如朱嘯虎所說,「共享單車市場對標的是公交車,在中國,每天的公交車出行是3.5億次,現在兩家共享單車每天的騎行數據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三年後,共享單車每天至少是1億~2億次的騎行,這是很有可能的。全球來看,沒有一個交易平台每天能有這樣的交易量。」

2016年10月騰訊領投摩拜單車,如今是摩拜最大機構股東;2017年3月螞蟻金服領投永安行,戰略投資ofo,7月阿里巴巴投資ofo,10月永安行低碳跟哈羅單車合併,螞蟻金服投資並成為哈羅單車第一大股東。

陰差陽錯,出現了現在的股東格局。2016年5月,ofo啟動B輪融資後,戴威就和騰訊有過接觸,但錯過了一個周末。「騰訊要在星期一開完例會來跟ofo談投資,但是前一個周四的晚上,肖敏(經緯中國合伙人)和戴威在經緯中國的辦公室提前把協議簽了。」朱嘯虎說,如果再過一個周末,整個故事就變了。

「當時和肖敏聊得比較投緣,想法也很一致。」戴威回憶,和阿里敲定融資也很快,只用了兩周時間。按照朱嘯虎的說法,騰訊對摩拜的支持力度很大,阿里肯定也要投資一家。2016年下半年,阿里希望促成ofo和永安行合併,但當時ofo的單量很小,速度很快。以當時的規模合併,ofo覺得吃虧。沒談攏,最終阿里轉向ofo。

摩拜投資人稱,阿里想要投資ofo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支付寶的線下滲透率不如微信支付,要提升使用頻次就必須豐富高頻使用場景。用戶用支付寶掃碼騎車,就是極大的場景補充。其次就是芝麻信用,微信也在建立信用體系。

線下支付場景和信用體系建設,是阿里和騰訊共同的戰略訴求。「對於騰訊還有一個戰略價值,就是小程序。」趙楠補充說。

阿里騰訊兩大巨頭,加上滴滴美團兩小巨頭,局勢更加膠着。

2017年下半年,馬雲和馬化騰曾公開喊話。烏鎮互聯網大會期間,馬雲對媒體表示,「我們做任何的兼并、合作都要思考對行業的貢獻,不能為了壟斷、為了早點收錢而做。」在哈羅單車獲得螞蟻金服投資後,馬化騰在朋友圈留言,「被當做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餘小股東被鎖死。」

這個觀點得到了部分投資人認同。有投資人擔心,阿里會把哈羅單車當做炮台,就像現在的餓了麼。如果ofo拿了阿里的融資,戴威很可能就是下一個張旭豪(餓了麼CEO)。

但是對於戴威來說,阿里的10億美元,就是電影《教父》裏面那個不能拒絕的條件。他能做的,就是「在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原標題:單車死結 -封面故事

最新更新時間:01/26 15:17

本文來源: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90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