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中新網北京1月25日電 題: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記者 張素

「孫悟空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這一場景出自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並通過影視作品深入人心。

同樣姓「孫」,時隔千年,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台主任孫強及其團隊的最新成果實現了這個場景。1月25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體細胞與胚胎細胞相比,後者雖然具有發育全能性即「一個受精卵可以變成一個個體」,但數量有限。而體細胞可以在體外培養增值,一旦技術成熟,「可以生出無限個克隆猴」。

「另一方面,在胚胎細胞做編輯,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對中新網記者說。科學家們在2000年雖已實現胚胎細胞克隆獼猴,但體細胞克隆獼猴遲遲未被攻克。2014年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成立,中國科學家立下目標:到2020年時培育出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他們提前完成這一目標,先後於2017年11月27日、2017年12月5日培育兩個體細胞克隆猴,分別命名為「中中」和「華華」。孫強透露,順利的話,第三個體細胞克隆猴「夢夢」將在本月底出生。

孫強向記者簡要介紹了培育體細胞克隆猴的步驟。首先是「胚胎構建」,即通過核移植獲取早期發育胚胎。由於猴卵母細胞不透光,且核移植過程對胚胎損傷較大,對科學家取核水平提出極高要求。

《細胞》刊發文章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台博士後劉真告訴中新網記者,通過「千錘百鍊」,他能夠在10秒以內從卵母細胞中取出細胞核,然後將體細胞注入去核卵母細胞。

第二步是「外加刺激」,也就是模擬受精過程;第三步是啟動核基因組。「既要讓克隆胚胎被順利激活,還能讓其正常發育。」孫強通俗解釋說。

然而他們發現,克隆胚胎髮育較差,兩個關鍵數字「囊胚發育率」和「囊胚優質率」均較低。這也是包括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志賀醫科大學等科研團隊在培育體細胞克隆猴時未能翻過的「坎」。

「我們經歷的各種失敗就不講了。」孫強苦笑着說,幸運的是他們最終選定了兩個激活條件,特別是在閱讀大量文獻以後把一種酶注入克隆胚胎。2016年「奇蹟」出現了,囊胚發育率從13%提升到45%,囊胚優質率從0躍升到29%。

研究團隊由此馬不停蹄地工作,一組數據顯示,他們用127個卵母細胞獲得109個重構胚胎,胚胎移植79個,移植到21個受體里,有6個受體懷孕,最終出生2個且全部存活。「關鍵是要看到我們的供體猴數是6隻,也就是說成功率超過30%,並且我們還有提升空間。」孫強興奮地說。

從拍攝於1月23日的視頻來看,「中中」和「華華」表現得很活潑,特別是較早出生的「中中」已經開始磨牙。不過,科學家提醒僅從個例還難以判斷這種體細胞克隆的方法對健康產生何種影響。

無論如何,中國科學家率先攻克與人類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難題。研究團隊繪製了一幅圖案,畫面右上方是「美猴王」孫悟空拔毫毛,輕輕一吹,數隻「一模一樣」的小猴躍然紙上。

這些克隆猴到底有什麼用?莫非是效仿孫悟空變出的小猴「喊打喊殺」?打破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障礙,下一步會否觸及克隆人的敏感地帶?

面對記者提出的一連串問題,蒲慕明強調,體細胞克隆猴的主要目標也是唯一目標「就是為人類健康醫療服務」。他舉例說,中國可以成為世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主要研發基地和產業鏈,大力推進腦科學前沿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指出,當前很多神經精神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藥物研發通常使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在小鼠模型上花費巨大資源篩選到的候選藥物用在病人身上大都無效或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

成功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及未來創建基於體細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就將有效縮短藥物研發周期,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向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免疫缺陷、腫瘤等疾病發起強有力的衝擊。

如今,這支不到20人的科學家團隊依然堅守在一個偏僻小島,嘗試用更尖端的方法提高囊胚發育率和優質率。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即將啟動,他們已迫不及待。(完)

(原標題:從「孫大聖拔毫毛」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


本文來源:http://news.163.com/18/0125/01/D8V6U24L00018A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