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央行兩年沒有調整利率和存準率

新聞配圖

李丹丹

2017年最後一個工作日,央行宣布建立“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以滿足春節期間臨時流動性要求。這是貨幣政策工具箱豐富的又一表現。

據上證報記者梳理,2016年3月以來,央行沒有“普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這在過去多年實屬罕見。“老工具”被鎖在工具箱內,“新工具”則被創設並頻繁使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中期借貸便利(M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的餘額已占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7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可以預見,為了“管住”總閘門,2018年央行將繼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箱內的多種組合,既考慮工具和期限搭配,也把握操作節奏,精準化地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也為去杠杆創造條件。

老工具與新工具的“蹺蹺板”

從2018年開始,普惠金融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將享受定向降準政策。這實際上是麵向普惠金融領域的“定向降準”。梳理近年的貨幣政策可以發現,最近的一次普遍降準發生在2016年3月,最近的一次調整基準利率是在2015年10月。

也就是說,接近兩年的時間內,央行沒有動用過傳統的全麵調整存準率和基準利率的政策。誠然,這與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調有關,但是放在過去十年的漫長時間裏看,這種情況幾乎沒有。

取而代之的是2013年以來央行陸續創設的多種新型工具,包括常備借貸利率(SLF)、MLF、PSL、臨時流動性便利(TLF)等,根據英文簡寫,市場給予其“酸辣粉”、“麻辣粉”、“怕辣粉”和“特辣粉”的形象別稱。

各類“粉”的期限、功能、操作不一,如SLF期限為1至3個月,以抵押方式發放;MLF期限可長達1年,以質押方式發放,已成為基礎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PSL則專注於為開發性金融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來源。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MLF餘額為45215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10642億元;PSL餘額達26876億元,比2016年末增長6350億元。截至2017年11月末,這兩種工具占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70%,高於2016年底的65%。

“作為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容工具,MLF和PSL進一步擴大成為2017年中國的重要貨幣政策趨勢之一,目前兩者均為主流貨幣政策工具。”穆迪日前發布的報告評價。

除此以外,公開市場操作的頻次也明顯提高。2016年2月開始,央行原則上每個工作日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而在此之前,公開市場操作僅限於每周二和周四。2017年10月底,央行還創新性地推出63天逆回購,彌補了期限空白。

即使是利率調整,也沒有出現央行主導的基準利率上升,而是市場利率“隨行就市”。2017年12月14日,央行開展的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個基點。

隨著工具的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實現了升級,央行的流動性操作愈來愈精細,有針對性地對短、中、長期流動性進行精準調節。以歲末年初流動性調節為例,2017年10月底以來央行通過28天期、2個月期逆回購提供了8700億元跨年資金,隨著年末臨近又合理搭配7天期、14天期逆回購等品種繼續提供跨年資金。同時,在12月6日續作1880億元MLF基礎上,央行12月14日再開展2880億元MLF操作,在對衝月內到期的同時加量投放流動性。

打一個比方或許更為形象,曾經貨幣總閘門“開”和“關”都會導致大量的流動性增加或者鎖住,現在總閘門上開了各式各樣的小閘門,央行可根據需求選擇何時開關何種小閘門。

平衡去杠杆、金融穩定與流動性

工具箱升級並非我國獨創。全球大多數中央銀行都具備借貸便利類的貨幣政策工具,但名稱各異,如美聯儲的貼現窗口、歐洲央行的邊際貸款便利、俄羅斯央行的擔保貸款、印度儲備銀行的邊際常備便利等。

“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貨幣政策也有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主要是對目標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和校正,工具箱也更加豐富。”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

客觀來說,這些新工具是在流動性創造渠道變化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我國以往的流動性創造主要來自於外匯占款增加,央行在貨幣政策操作上也傾向於使用降準降息等工具,較為簡單地盯住整體經濟和通脹。但從2014年開始,資本持續流出導致流動性創造渠道轉向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也逐漸向精細化調控過渡,更多地依賴新型政策工具進行結構調整。

而且,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新型工具也有助於平衡去杠杆和流動性穩定。一位長期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人士告訴記者,從本質上看,MLF、PSL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貨幣政策工具,而是流動性管理工具,可以在不改變貨幣政策基調的基礎上,更靈活地結構性調節流動性,實現去杠杆和金融穩定的目標。

從另一個角度看,MLF也為宏觀調控部門提供了平台,促使銀行遵守宏觀審慎指引,保障金融穩定。穆迪發布的報告指出,宏觀審慎評估體係(MPA)考核是決定銀行能否獲得MLF的一個重要因素,銀行尤其是較小型銀行均有很強的動力改善MPA表現。

MPA是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探索之一。在央行構建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中,後者直接和集中作用於金融體係,著力減緩因金融體係順周期波動和跨市場風險傳染所導致的係統性金融風險。央行正根據形勢變化和調控需要不斷完善MPA:2017年一季度表外理財被納入廣義信貸指標範圍,2018年初,1年期以內同業存單也將納入MPA考核,後續更多金融活動、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還將被納入宏觀審慎政策的覆蓋範圍。

編輯:陳羽

製作:單淩鶴┃ 圖編:比由


本文來源: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103/15899848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