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不了解中医的人,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其实并非如此,只是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遮盖了中医的光芒。西医也是分学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性病越来越多,对待慢性病,西医也是名副其实的“慢郎中”,而这时候反倒更需要走中医的道路。中医也并非都是“慢郎中”,中医是讲究学派的,中医的经方派就以“一剂知,二剂已”著称,真正的经方派医家与当今社会对中医“慢郎中”的印象是大相径庭的。

      中医有两大学派,医经派和经方派,这两大学派代表了中医的两大理论体系,其中,医经派是内经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著作;经方派是经方理论体系,以《伤寒论》为代表著作。

       认识医经派和经方派,就必须认识各自的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组成,其撰成,是出于汉代以前众多人的医学理论文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黄帝内经》记载于医经类,《黄帝内经》十八卷,即《素问》九卷、《灵枢》九卷。《汉书·艺文志》把医经定义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其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古代的哲学、巫术、阴阳五行、人体解剖、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等诸多理论思想,注重于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八纲、气血营卫、五行六气、五脏六腑等理论来阐述,并用《易经》天人合一理论阐述如何防病治病。临床辨证,通过四诊合参,兼用八纲、五行六气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简而言之,《内经》的特点是详于理论,倚重针灸。

中医“医经派”与“经方派”的认知---胡希恕经方医学学习笔记(1)

      《伤寒论》是由张仲景依据《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于东汉末年撰成。《汉书·艺文志》将《汤液经法》记载于经方类,并将经方定义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一脉相承,阐述病因病机不用五行六气、经络流注,而用六经辨证,兼用气血、津液、荣卫、正气、外邪及脏腑生理概念,其主旨不是根据病邪、病因的不同来总结治病规律,而是根据内外因等因素致病后人体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分为六大症候群,用六经辨证分类来总结治疗规律。其特点是详于方证,倚重本草,重在治病,而略于防病养生。

      经方理论体系与内经理论体系均有“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历代医家对《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的认识皆有不同,医经派及部分经方派认为《伤寒》六经即是《内经》六经,常以《内经》去解《伤寒》,但多有困惑,因为《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学术特点和内涵不同,用《内经》去解释《伤寒论》,总会不尽人意;而经方派之中的胡希恕经方医学则认为《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不同,不能用《内经》六经去解释《伤寒》六经,《内经》六经是指五脏六腑的六经,三阴三阳也即五脏六腑的概念;而《伤寒》的六经则是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概念,是在八纲中病位表里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而将八纲辨证发展为独特的六经辨证,只能用经方理论体系去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才会清晰明了。

      经方理论体系,是以八纲、六经、方证理论治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理论是八纲、六经、方证,其特点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相应而治愈疾病,是不同于医经(内经、时方)的医药理论体系。

b6421f4dfb90bd4b5c196d22beacb81a

---END---

作者:杨雅阁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7029722&ver=1124&signature=42Knhh4336J5hv9X10-ZMwtaD6yMxyakjfNjQZWT7wrcBMMnE0m2-7h9UgVA83UrID0BORJjxI2Vx9GeIocGTtywe8DTVDY0c0jhMYE0p*9NFQFKXt12BeQBP4-N2cdO&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