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哦


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下,人大附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思来想去,我觉得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既是自己学习,更是自主学习。自己学习好理解,自主学习,是指在自己学习中有独立的思考。人的一生,从小学到博士,最长在校跟着老师学习的时间是二十二年,由此可见,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自学。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已经消亡;今后,文盲这个词,或许指的就是那些离开学校后不能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的人。进一步讲,即使是听老师讲,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学,才是学习的常态,才是学习的核心。有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学能力强的人。中学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内下功夫,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一点,过去很多人认识不够,现在应该大加强调、反复强调。

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学问学问,学必须与问连在一起,而且“问”是学问的发动机。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众多问题中发现核心问题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悟到“万有引力”,他们都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高手。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全人类的不朽贡献,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找到了正确答案。因此,所有创新人才都是“问题中人”,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小问题,便成就了小创新;发现并解决了大问题,便成就了大创新。中学培养创新人才,一定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一定要培养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把“金钥匙”。“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一大事,或许就是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吧。
独立精神与协同精神
教育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协同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重视系统性和协调性。为适应这种变化,科学研究和各种创新也越来越体现出协同性。今天,无论国内外,几乎每一项大的创新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联合攻关。阿波罗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团队在攻关,人类基因组计划已是国际团队在攻关了。最近,美国白宫宣布启动“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奥巴马在2O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这项计划将让科学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项计划又是一个国际团队联合攻关的大计划。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代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创新能最终成功、产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证。中学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认清这种趋势,顺应这种趋势,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中国的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其特殊意义。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团队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养。有没有团队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协同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教育要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七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动脑与动手并重;十年前,人大附中开设了许多让学生动手的劳技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两年,这个问题讲得少了,所以今天我要重新提出来。动手,首先是劳动,劳动光荣,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学校里的动手类选修课,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种知识运用,也是一切创造创新的活水源头。动手类选修课,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能力。动手类选修课,也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増加学习趣味的重要途径。现在的独生子女,容易出现坐而论道、眼高手低的毛病,让他们参加动手类的选修课,也算是对症下药。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快乐学习才能回归教育本原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小学生的减负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很高。作为一线校长,我十分赞成减负,人大附中这几年也一直在做减负努力,只有减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才能回归教育本原,真正按教育规律办学。作为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会长,我更是真切地懂得,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与减负同步;不减负,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我甚至认为,何止是学生要减负,像人大附中这样的优质学校要减负,校长要减负,教师也要减负。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负担都很重,压力都很大,大家捆绑在一起,白天黑夜连轴转,都很苦。减负问题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减负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只要社会心理对教育的预期居高不下,减负很难有大的进展,现状也很难有大的改观。这样说,绝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所优质示范学校,我们应该知难而上、迎难而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争取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


目前,我们在减负上最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不断有所改进、有所创新,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两堂课讲完的,用新的教育方式一堂课就讲完了,过去两小时学会的东西,用新的学习方式一小时就学会了,负担自然就减轻许多。因此,就学校而言,就现实条件而言,目前减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负担减轻了,身体才会放松,心境才会空灵,工作才会从容。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有时间读书学习、加油充电,深入思考一些大问题;身体放松了、心境空灵了、工作从容了,我们才会生发出更多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宽松的环境从容工作,这是我的教育理想,相信也是大家的教育理想。



作者:刘彭芝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总校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关注公众号

观点|刘彭芝: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关注山东校长 读懂山东教育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4122962&ver=1057&signature=mitOFUiyHoqlY1TfY*I50P3ryzDzYHxFlUFAlRV5McfHWPYhMogU0lA0FC-q1QflgFBdQEESnPYHyXmxgGHd4knsJ5ovdwOh6xsR83SOF3Bcls0gJspL6XpkqemTUE2M&new=1